工装案例4
在苹果推出隐私新政的背后,是苹果、用户、广告产业链公司等多方利益的角逐。作为全球科技巨头,苹果当然不是所谓的“小白兔”。除了保护隐私,外界也认为苹果希望从广告行业“分一杯羹”,从而进一步巩固其霸主地位。

支持苹果隐私新政的观点认为,App 收集个人信息的过程应该更透明。对于自身用户是否被追踪,用户应该拥有更大的自主选择权。
而站在商业的角度来看,苹果隐私新政或将降低广告行业的运作效率。中国广告协会会长张国华曾发表文章《IDFA 不能一关了之》,“精准推送可以帮助用户更容易获取感兴趣的内容和服务,可高效、便捷地触达目标消费者,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。”
有观点认为,由于广告收入受到影响,那些以前采用“免费服务 + 广告”商业模式的公司可能会考虑转向“无广告 + 应用内收费”的模式,而苹果可以获得更多付费分成,获取更多软件服务收入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在这股“保护隐私”的滚滚潮流之中,利益受损更严重的是那些中小企业,巨头的垄断地位反而可能会进一步被巩固。
上海交通大学数据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渊指出,“苹果新政对互联网巨头产生了影响,但不会太大,因为巨头们有自己的应用程序,他们有足够的用户数据来形成自己的数字广告生态系统。”
为减少 IDFA 新政的影响,苹果官方正积极升级 SKAdNetwork(SKAN)解决方案,声称能够帮助广告商在保持用户隐私的同时进行广告归因。然而,移动评估提供商 Branch 发现只有 1.05%的广告客户已完全准备好采用 SKAN,大部分仍在评估中(84.55%)。
SKAN 方案虽然在 2018 年就推出了,但并没有被广泛采用,因为广告客户认为比较“难用”。艾瑞咨询指出,SKAN 难以进行广告归因设置,用户层级的数据难以获取。

“目前没有完美替代方案。”七麦科技联合创始人兼 CEO 徐欢指出,“如果 CAID 方案无法使用,基于 iOS 生态的移动广告模式都要更新。未来是否不需要追踪到个人,也能精准营销?是否可以采用模糊匹配、概率匹配的方式?苹果 SKAdNetWork 方案是可以返回用户量级,不会透露具体用户 ID。”
可以看出,苹果隐私新政“威力”到底如何,以及替代方案的出现还需要观望一段时间。不过可以预见的是,以用户隐私为重点的广告时代即将来临。在法律对个人信息保护日益严苛,行业巨头频频发力隐私保护的背景下,任何科技公司都无法独善其身。
当然,对于用户隐私保护的探索,科技公司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毕竟,苹果限制了其他公司追踪用户信息,那么谁又来限制苹果呢?